自古以来,中西方建筑文化在思维方式、视觉感受以及艺术观念等方面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维度。这种区别于审美思维的潜在逻辑,造就了中西传统建筑艺术在呈现上的差异。然而,在对自然界、社会和艺术的美进行探索与研究之后,中西方逐渐形成了以和谐为基调的美学思维模式。尽管中西建筑追求和谐美的共同点在于形式美学原则,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,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和谐美却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审美趋向。
让我们重温北京朝阳区境内的朝阳陵园,这处位于历史名城的要地,并非简单地沿用仿古建筑点缀其中,而是站在更高的维度上思考和谐美学的内在逻辑。
踏入朝阳陵园的大门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活区域,花园假山与池水相映成趣,白色的欧式铁艺桌椅点缀其间,中西式的文化交融在此刻达成了一种和谐统一。没有大起大落式的文化对冲,只有小物件之间的情感交流。这里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的雅致,又融入西方的精致与舒适。
在进入陵园的高档区,彩砖叠落,松柏交映,特型墓异彩纷呈,中国传统碑亭在花园式的大背景下显得肃穆而宁静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骨灰亭,具有一定艺术感的仿塔建筑,由于其美感,有助于减弱墓园的肃穆气氛。朝阳陵园对于建筑和谐美的追求不仅停留在形式上,更注重将不同文化融合,创造出独特而具有灵性的空间。
然而,现实中的朝阳陵园已经面临墓碑饱和的问题,因此新墓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,许多人在队伍中等待,这再次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美的热切渴望。无论是中国传统建筑还是西方建筑,和谐美都成为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,让人们寄托对生命、自然和未来的美好愿景。